協和廣場的景點介紹
協和廣場始建于1755年,由當時任職于路易十五宮廷的皇家建筑師雅克•昂日•卡布里耶設計建造,工程歷經二十年,于1775年完工。卡布里耶首先為協和廣場設計了一個長360米,寬210米,總面積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廣場的雛形。為了得到一個遠景透視效果,他選擇了與當初建巴黎的那些皇家廣場不同的方案。他將協和廣場設計成一個開放式的廣場:人們在此可遠眺杜樂麗花園的千葉起舞,可俯視塞納河的波光蕩漾。廣場兩端有卡布里耶的另兩部杰作:法國海軍總部和克里翁大飯店為協和廣場劃出了終點線。1778年,在現在成為高級酒店的巴黎克里翁飯店里,法國曾經與美國締結法美同盟條約及通商友好條約,承認美國獨立。
在路易•菲利普時代(1835-1838),建筑設計師希托夫(Hittorf)受命完成廣場的規劃建設,為了尊重廣場的設計師雅克·昂日·卡布里耶的原創意,希托夫為廣場四周加上了欄桿及以下建筑:
城市雕像
在廣場的四面八方分別矗立著八個代表19世紀法國最大的八個城市的雕像,西北是魯昂、布雷斯特,東北是里爾、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爾多、南特,東南是馬賽、里昂。
馬利的駿馬
矗立于香榭麗舍田園大道入口處,由雕塑家庫斯圖(Coustou)最初為太陽王路易十四位于馬利樂華的離宮花園所雕造。太陽王路易十四決定在位于巴黎西邊十五公里的馬利樂華小城為自己興建一座比凡爾塞宮更為隱秘的離宮,設計師在廣闊的離宮花園里建造了眾多華美的噴泉水池與雕塑。1794年這座雕像被從馬利樂華的宮廷花園里運送到巴黎,而后被安放在協和廣場上。今天矗立在廣場上的這座雕像是復制品,真品則保藏在盧浮宮里。
協和廣場噴泉
在1835至1840年之間,協和廣場上又增設了兩個場景宏大的噴泉,和一些裝飾華麗的紀念碑。紀念碑以船首圖案裝飾,是巴黎城的象征。兩個噴泉則是著意體現當時法國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運技術。實際上這兩個噴泉只是羅馬的圣彼得廣場噴泉的仿制品,廣場的北邊是河神噴泉,廣場的南邊是海神噴泉。
埃及方尖碑廣場正中心矗立著一座高23米,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1831年由埃
方尖碑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贈送給法國的,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跡。當初運輸這塊23米高,230噸重,由一塊完整的巨形玫瑰色花崗巖雕琢而成的方尖碑,可謂是大費周折。從埃及盧克索到法國巴黎一路的千難萬險千波萬折可以成就一篇空前絕后的英雄史詩。最終,這座方尖碑在經歷了兩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后于1836年十月運抵法國。
路易-菲利普把這座方尖碑當作他在保皇派和共和黨之間政治中立的象征標志立在了協和廣場上。這座方尖碑在三千多年前被雕成后一直與它的孿生兄弟——另一塊一模一樣的尖碑一起一左一右的守護在埃及盧克索的底比斯神廟的大門兩側。碑身縱向刻有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字,記述了拉美西斯二世及拉美西斯三世法老的故事。人們在安置方尖碑時還開發出了它的另一個功用:它成為了一個巨形日晷的晷針,而協和廣場則成了“晷面”。每天隨著日移地轉,方尖碑在協和廣場上一分一秒默默地投下時間,時間又一點一滴靜靜地凝集成歷史。
瑪德蘭教堂
當年拿破侖曾打算把這里作為他新婚典禮的地方,卻因婚約解除未能舉行而成為了永久的遺憾。南面是法國的議會大廈。東面是杜樂麗花園和著名的盧浮宮,而西面就是以富麗,奢華而聞名的香榭麗舍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