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戎寺的藝術特點
巴戎寺建筑形式之復雜與象征意義之強烈,在吳哥經歷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后,成為世界上最神秘與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身為國廟的巴戎寺 (Bayon) 經歷多次建筑改變,造成今天所見叢林塔的形式。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 49 座,加上 5 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門,代表當時鼎盛吳哥王朝所統轄的 54 個省份。
巴戎寺位于吳哥城 (Angkor Thom) 的心臟地帶,距離四座城門皆為 1500 公尺。正面面向的代表勝利繁榮的東方,外部被長寬各為 156 及 141 公尺的回廊包圍,回廊墻面有浮雕裝飾,以東側南段及南側東段較為精致。
巴戎寺的建筑材料全是沙巖,據說原先是兩層建筑物,用來拜祭濕婆,可是在建筑期間,改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層的建筑,似是加在兩層之上。而在第二層內墻上的浮雕,仍是有關印度教的神話。從每一個角度觀看巴戎寺 (Bayon) 的浮雕,都屬宏偉的杰作,而在宏偉之中顯現均衡與和諧,就更為難得。
巴戎寺 (Bayon) 的浮雕以歷史為主題,尤其著重高棉對抗占婆的戰爭場面,而高棉的藝匠雕刻有幾個特點,其中包括了在一個畫面之中,常常有好幾條相關的故事線在同時進行,所以常會看錯故事線。
出境旅游導航
北京出境旅游線路
出境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