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佛教建筑特點
-
傣族佛教建筑
數百年前,小乘佛教傳入云南省西雙版納,成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這里佛寺建筑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還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眾生活的中心場地,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藝術也成了傣族人民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西雙版納勐泐大佛寺西雙版納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東,屋頂坡面由三層相疊而成,中堂較高,東西兩側遞減,交錯起落。屋頂使用長方形片瓦,瓦尾鉤在平形的竹制橫椽之上。屋頂正脊及檐面之間的戧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種瓦飾。正脊上的那瓦飾呈火焰狀,戧脊首端大多豎有鳳的形象,風格獨特。
曼飛龍佛塔西側那座開敞“布蘇”(戒堂,和尚誦經、議事的場所)又是另一種式樣:在重檐三面坡長方形佛寺的一側的中堂部分處,建一樣高、兩檐,另一側有端坡的大廳,兩邊矮一檐,各建一間人字形屋頂的房間。以上3部分聯系著的地方,檐下都打通連成一整體,成了一座開敞式戒堂。
進佛塔要經過的門亭也別具一格。在一個兩重檐人字屋頂的一側,成直角的再照樣建筑一個屋頂,連接在一起組成門亭。檐下只有柱子支撐,無墻壁,四通八達,供人出進,雖屬重復建筑,由于布置巧妙,更顯出了傣族特殊的建筑風格。從中可以看出傣族建筑的顯著特點。那就是這些建筑物沒有一座是把柱子鑲嵌在墻中的。
離勐海縣14公里處的景真八角亭(也是戒堂),造型獨特精巧:基座作折角方形,亭子為磚木結構呈八角形。亭身有31個面,32個角,每個角都蓋著緬瓦。8個亭角偏廈,自下而上,層層收縮,重疊美觀,直到頂端,錯落有致,結構精密,獨具一格。因亭子建在景真地方,故稱景真八角亭,是傣族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絲臺帽“卡鐘罕”建筑的。八角亭建于公元1701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景真地區的中心佛寺。在傣歷每月十五和三十兩日,景真地區的佛爺集中亭內,聽高僧授經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動,也是和尚晉升為佛爺的場所。
各佛寺佛殿內部由佛座、僧座和經書臺3部分組成。佛座上塑的釋迦牟尼像,大多是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大又寬,成“<”形。身材瘦小,眉清目秀,雙手扶膝,流露出一種神秘的氣氛,使人產生對傣族歷史追溯的好奇心。
佛寺旁邊或附近大多建有佛塔。佛塔主要有:緬式鐘形佛塔、亭閣式佛塔、泰金剛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態。這些塔基本上由磚砌成,外敷石灰、涂料,大多是實心。景洪市曼飛龍佛塔屬泰式金剛座塔。這座像拔地而起的春筍的佛塔由3位印度佛教傳教士設計,傣族頭人主持建造的,建于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800來年。塔基呈梅花狀,周長42.6米,主塔高16.29米,四周圍繞著8座小塔,高 9.1米,分布八角,塔身是多層葫蘆形。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個佛龕,龕里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整座群塔潔白無瑕,秀麗無比。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們觀光的勝地。
- 相關信息
- ·傣族佛教建筑特點 2010-4-15 12:55:58
- ·你了解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的傳說嗎? 2010-4-15 12:48:12
- ·西雙版納的民族手工藝 2010-4-15 12:34:26
- ·西雙版納民族文化節 2010-4-15 12:13:15
國內旅游區域
北京出發國內特價線路
國內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