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內的貴婦人
馬王堆漢墓據出土的“長沙丞相”、“轪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證明是漢初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族的墓地。這三座古墓規模巨大,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徑30米左右。
1972-1974年相繼發掘,其墓葬結構非常宏偉復雜,其中一、三號墓棺槨葬具保存完好。根據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一號墓為利蒼之妻,二號墓為利蒼本人,三號墓則是利蒼之子,三座墓葬的時間相距約20多年。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槨)、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蒼的妻子辛追),尸體長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潤澤柔軟,部分毛發尚存,部分關節可以彎動,許多軟組織比較豐滿,柔軟而有彈性。古尸內臟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尸。
墓葬出土的絲織品種類繁多,其中一件素紗襌衣,長128厘米,僅重49克,薄如蟬翼,輕若煙霞。出土的“T”字形彩繪帛畫,長205厘米,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畫面從上至下,反映天上、人間、地獄的景象,構思巧妙,布局嚴謹。墓葬出土了12萬多字的帛書,大多系早已失傳的史籍.帛書中還有三幅地圖:一是漢初長沙國南部地形圖;一是駐軍圖;一是一副城邑圖。這幾幅地圖比我國過去傳世的地圖要早 1300多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地圖。
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藥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僅廣西壯族自治區醫學的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在考古學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對研究漢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學技術,具有重要價值。
- 相關信息
- ·馬王堆漢墓的結構 2010-6-1 18:30:53
- ·馬王堆漢墓內的貴婦人 2010-6-1 18:24:17
- ·驚艷世界的馬王堆漢墓 2010-6-1 18:14:16